更新時間:2019-08-20 13:38作者:三水老師
殘疾人是我們社會中一個弱勢群體,同時也是我們社會一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在當今競爭日益的社會中,殘疾人面臨的現實越來越嚴峻,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。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注不夠,很多人都存在著歧視,漠視殘疾人的問題,使殘疾人感到孤立無助,在生活和工作中均難以實現自己的愿望而產生自卑心理。很多人只知道同情和憐憫,卻沒有關注過殘疾人的自尊與特點,他們的個體差異與奮斗往往被人忽視。加之自己不能夠正確和樂觀的看待自己身體殘疾,所以往往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。
殘疾人的心理障礙有一部分是殘疾直接導致的,精神殘疾和智力殘疾本身就是“心理障礙”。除此之外,就是觀念導致的。這種觀念與人類對殘疾的態度相關。因為古人排斥、歧視殘疾,殘疾人覺得自己是累贅、被排斥、丟臉,所以心理障礙。如果社會不排斥殘疾人,也不強求殘疾人適應環境,而是創造環境適應殘疾人,殘疾人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生活,不覺得自己是累贅、被排斥、丟臉,就不會心理障礙。
早期人類只能被動地適應環境,隨著科學的發展,人類可以改造環境,使環境適應自己,同樣也可以讓環境適應殘疾人。如果有適合殘疾人的環境,殘疾人就可以不用花那么大的力量去改變自己,他可能按自己的方式生活,而且生活得很好。
解決方法
1、要有正確的人生態度。
正確的人生態度來源于正確的認識,正確的價值觀。抱有正確人生態度的人,對周圍的事物有清醒的認識與判斷,又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,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,而且頭腦清楚,眼界開闊,立場堅定,既不保守,也不冒進。
態度決定一切,總之,正確的人生態度使他們分析問題,處理問題時比較客觀、穩妥,與時代共同進步,心態始終保持健康水平。
2、要有滿意的健康心境心理。
有了滿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內容,心理健康的人,對自己、對他人、對工作、對學習、對生活都比較滿意,沒有心理障礙。滿意的心境來源于正確的認識,由于他們能一分為二地論人論事,因而既能接受自己,又能悅納他人。